第一次去聽音樂會,好像是在國中的時候吧!當時有個很好很好的朋友,他蠻喜歡聽古典音樂的,我自己雖然也還算是喜歡聽,但是從來沒有去聽過音樂會,只有在家裡放放錄音帶聽而已,對於音樂也還不是那麼瞭解,後來,他就常常帶著我,跟著一個他的同班同學去聽音樂會。
小學的時候看著國家音樂廳和戲劇院從無到有,也常常在玻璃窗外望著裡面漂亮的水晶燈,從來也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進去,總覺得在紅地毯上走路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,現在想起來,當時的自己實在有點純(蠢),而且印象中,我朋友教了我一件事情,就是去聽音樂會前「一定要先去上廁所」,當時覺得真是超不浪漫的,但是後來發現他所言不假,因為如果之前不去,等到中場休息的時候,排隊會排到你昏倒,中間的時間你也不可能開門出去,一方面是怕打擾別人,另外也會錯失很多精彩的段落。
其實已經想不太起來當時是哪一個樂團或樂手在台上表演了,因為年代也已有些久遠,但是當時那種複雜的心情還依稀記得,有點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,想要東看西看,但是卻又像小媳婦一樣害羞,怕別人覺得自己沒見過世面,不好意思,也記得第一次聽到現場演出,那種喜悅的心情,音樂會結束的氣氛熱烈,不斷響起的安可聲,更是讓我難忘。從此以後,我就很喜歡去聽音樂會,也許,就是比在家裡聽音樂,多了那種現場的感動,而且可以感覺自己參與其中。
所以在國、高中時,我很常跑國家音樂廳、戲劇院。以前念高中時,音樂課被要求一定要去聽音樂會,而且一定要買介紹,還要書寫心得附票根交作業,剛開始的時候,班上也有些人不是很高興,因為覺得很無聊,但是去過之後,大部分的人也愛上了去聽音樂會,而且三五好友一起買票,之後還可以討論,更覺得有趣,(雖然還是覺得寫心得是很累的一件事:P)。但是可惜的是,到了大學的時候,因為少了可以討論的伴,從此也比較少去聽了。
研一升研二的那年暑假,我到雪梨找國中同學玩,之前我就特別跟他提到,我很想進去雪梨歌劇院聽音樂會,只在外頭像個普通觀光客拍拍照,實在沒有辦法滿足我,因此,在去之前,我們就在網路上先找那時有什麼音樂會,直接就在網路上訂票(雪梨歌劇院:http://www.soh.nsw.gov.au),非常方便,而且也有虛擬實境的介紹(在網頁中選 discover tourism裡面,有一個 virtual tour,點選就可以看到了),在網路上你就可以看到歌劇院的景點,而且是 360° 的,很有趣喔!在雪梨歌劇院看音樂會其實並不便宜,還好當時我還是學生身份,可以憑國際學生證買學生的票價,(現在工作了,就好懷念學生時代有好多的“特權”喔!)而且更幸運的是,原本我們買的是學生票的最低價,因為想想自己還沒賺錢,還是省一點好了,但是那個劃位的人居然劃給我們 A reserve 的位子(有分 ABC三種價位),我同學也很高興,因為他上次去是坐在合唱團席的後面,最便宜的位子,只能看到指揮在表演,而我們這次用最便宜的價格坐到不錯的位子,感覺真好,可惜裡面不能拍照片,不然裡面的管風琴,上面為消除雜音用的 "cloud"(像是圓形玻璃管),都很漂亮喔!我們聽的是- Papables, lullabies and secrets - Gondwana Voices(當時是 2001年 7 月),這是澳洲的國家管弦樂團和一個兒童合唱團的表演,上半場是一些傳統弦樂的曲子,下半場的節目就蠻有趣的,但是可能有些人就不太能接受,因為是屬於比較新的創作,而且很有趣的是,他利用了許多音控的技巧,控制音響,而做出許多不同的特殊效果,非常的吸引我。
我以前都會覺得,去到外國聽音樂會一定會很嚴肅,大家的水準也一定很高,不過去了才發現,在聽音樂會之前,很多人都在歌劇院裡面附設的小酒吧,小酌一杯耶!(我一直以為這種地方是不能吃東西的,所以還可以喝酒真是嚇了我一跳),而後面有一個地方,還有專人先解說今天的曲目,氣氛很輕鬆愉快。音樂會進行中,大概因為那裡是冬天,很多人感冒,所以咳嗽聲其實也不比國家音樂廳少,也會有人在曲目未結束前放砲先拍了手,聽到這些「免不了」的聲音,覺得有點好笑,因為我一直會覺得這是有點「沒水準」的事情,現在回想起來,也許這也是一種「現場」的感覺吧!It's nature! 而且一邊在欣賞音樂,我也一邊回想起以往聽音樂會的點點滴滴,覺得很高興自己能夠來這裡重溫舊夢,雖然當時自己是在國外,卻不斷想起在台灣的回憶,我想,這也許也是音樂的魔力吧!
-----------
本文寫於2003年,曾刊載於信望愛資訊「音樂漫談」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