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3年4月22日 星期二

個經老師=企鵝爸爸?

上篇文章中,如果......有辦法耐心看完的人也許會疑惑,為什麼我說個經老師是企鵝爸爸呢?


研一的時候報告最多,meeting最多的一們課可以說是個經了,不過老師也很用心,每一組都是結結實實的跟他約時間討論,甚至我一有一個報告,到最後沒有一個很明確的model建立出來,但是老師也藉由跟我討論的這些東西,判斷我的分數,另外一個同學,甚至就這樣走上了博士的不歸路:P。


其實讓我印象深刻的,除了跟老師的討論外,就是他辦公室的冷氣了。我是個非常怕冷的人,用句中醫的術語,就是「氣血不順」吧!我的手腳一到冬天就是冰冷的,夏天只要吹了冷氣也不例外,我現在的老闆曾經用了一個很妙的形容:「你的手怎麼冰的跟屍體一樣。」讓我覺得很好笑。偏偏我這個老師冬天不怕冷,照樣吹冷氣,夏天冷氣開的又強,他的辦公室永遠對我來說都是很冷,所以我印象中最誇張的一次,他穿著薄薄的短袖襯衫,我穿了兩件,又外加一件厚外套,一邊發抖一邊跟他討論。


那時候動物園最紅的,就是企鵝了,因為全國都在關切企鵝寶寶。有一次我又進去他的「冰窟」,突然我就想到動物園裡的企鵝,又看到他桌上貼了他的兩個可愛兒子的照片,就忍不住跟他說:「老師,你很像企鵝爸爸耶!」老師笑了笑,問我為什麼?我就說:「因為你的辦公室,就跟南極一樣冷阿!」老師就說:「那我應該學動物園,弄個自動造冰機之類的,那就更棒啦!」(挖塞!那這樣我還能討論報告嗎?會變冰塊吧!)後來我跟幾個同學聊起來,他們也覺得蠻貼切的,因為老師長得很可愛,也蠻像卡通人物的,所以就私下叫他企鵝爸爸啦!


2003年4月3日 星期四

我的悲慘左右手

  既然取了個跟手有關的新聞台名稱(註:右手休息中),所以好像應該先來談談,為什麼我的手會出問題了呢?:)


  其實仔細想起來,問題好像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,最早開始有點蹊蹺的,不是現在正在治療的右手,反而是目前勞苦功高的左手先生。高中時期參加吉他社,迷上了吉他,小高一還是地下社員的時候,每天早上一到學校,就先抱著吉他做指位練習,下課或中午的時候,就跟同學用著剛學會的幾個和弦唱歌,後來參加了成果展,每天都練到學校關門才回家,高二的時候可以練的曲子更是五花八門,想起來真是美好阿!不過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沒有節制不懂得適當的休息,到了高二下左手腕有時候會有一點點痛,當時覺得休息一下就好了。到了高三因為需要唸書,所以可以拿起吉他的時間不多,不過有時候彈久了也會覺得手有一點怪怪的。到了大學,雖然沒有像高一高二花那麼多時間彈吉他,不過漸漸發現自己左手手腕有一點問題,彈的久一點或是彈一些比較難按的和弦就不太舒服,尤其是封閉和弦,本來覺得可能是因為生疏的關係,但是當沒有在彈的時候也會痛那就怪了,看了幾個醫生都說沒問題(當時候也沒聽過有復健科,以為是要看骨科或是中醫推拿),我也拿它沒辦法啦!就只好讓它自然好。也為了不讓左手惡化下去,加上自己在教會中服事很忙,沒有去找人一起練習,所以也就比較少彈吉他,不過還是在教會教了不少國高中生,有幾個繼續自己再學下去的,現在都還彈的不錯,蠻高興的!當時候我比較常彈的樂器,是不需要用太大力氣的keyboard,當時教會聚會也是用一台yamaha的電子琴伴奏(就是腳還要踩的那一種),所以比較不費力氣。


  後來也不知道怎麼著,左手好像漸漸不是問題了,只是偶爾不注意的時候才會覺得不舒服,而且也只限於手腕部分。沒想到,沒問題的右手變成了個大問題......


  在花蓮念研究所的時候,研一上的課蠻重的,不過其實念的還蠻開心的,有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為什麼我覺得經濟有趣,而且覺得我對於股票阿!金融阿!一問三不知,根本不像個念經濟的人嘛!不過我覺得經濟有趣的地方,就在於他研究的是「人類如何做選擇」的學問。.......扯遠了,回到正題:P。研一上的學期末,要交的報告多又難寫,所以整天都坐在電腦前面想報告,打報告,而且我現在回想起來,還有一個原因,因為我沒有抽到宿舍,住在學校外面,所以跟同學的溝通,往往是透過ICQ或MSN,這兩個都需要打字,寫報告中間的休閒,我就會上上網看看文章,這也需要不斷的用手按滑鼠.......結果,我記得是我應該要報告個經的前一、二個晚上,我報告還有一堆打不完,但是手卻莫名其妙的痛起來,而且痛的不得了,只好忍痛硬是key,不過速度非常慢,眼看著報告就要寫不完,還好我們的個經老師企鵝爸爸體諒我,讓我可以延後報告,所以我才有辦法用很慢的速度把報告打完,真是感謝他阿!印象中我產經報告也是有點延後交的。:)


  後來每一次趕報告的時候,這個毛病就好像如影隨形,平時沒事,但是一需要手加班的時候,他就會跟我抗議,後來我的指導教授還給了我語音輸入法,在手不行的時候可以應應急,不過對一個一分鐘可以打七八十個字、又沒有什麼耐心的人來說,用語音輸入的速度就慢太多了,錯誤也太多,令人難以忍受,所以到最後也不是很常用它。研二寫論文的時候,有時候明明時間很趕,但是手不聽話,腦也不聽話,有時真的是很令人沮喪。


  不過以前一直對於這種情況,只覺得應該是多休息就好了。到了現在在工作的時候,幾乎是沒有停手的時候,問題就更大條了,以前頂多是手腕痛,或是虎口有點痛,現在一路痛到手臂和背。而且也因為現在用電腦出毛病的人也多了,網路上常常會有轉寄的文章,這才發現不是休息就好,已經是需要治療的狀態了,這才開始研究去看醫生了。


  後來是因為有人介紹一個同時可以看西醫和中醫的醫生,他針灸的蠻不錯的,所以就想要試試用針灸來治療,不過時間上會比較久一點,醫生很有趣,每一次我去他都會叮嚀我,要休息,還要學習「老莊精神」(因為他覺得我這個人性子太急才會用手過度),而且在談笑之間,針就不知不覺的插完啦!看著一根根針從手腕一路插到背,其實有一點好玩,然後再配合電療,還會照紅色光的燈(紅外線嗎?),感覺很溫暖,每次我都是上完班累個半死去看醫生,有時候還在上班的時候,手開始痛起來,就一直安慰自己:「等一下就可以針灸了,再忍一下。」針灸的時候側躺在床上,然後都會放一些輕音樂,再照著暖暖的燈,覺得很好睡,我都不太想起來了呢!


  這樣的治療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,有時候我常在想,同樣是彈吉他彈鋼琴,但是很多人也都沒有什麼大問題,同樣是用電腦,那些一天到晚都在打線上遊戲的,也很多人都沒事,為什麼我的手就如此悲慘呢?後來突然想到我的一個研究所死黨,他的腿很細,所以他老覺得膝蓋不舒服,會撐不住上半身的重量,我看了我的手腕,比起一般人也細很多,也許,這就是他們為何會如此辛苦的原因吧!想到我還要用他們幾十年,真的是要好好保養阿.......

====

這一篇是2003年在明日報開個人新聞台--右手休息中的時候寫的,當時候覺得手真是要廢掉了,不過現在手有時候還是會隱隱作痛啦!真是個老毛病了。

本來以為自己的文章都不見了,結果又意外的回來了,趕快來備份一下,所以最近才會有一些舊文張貼,不過有些文章貼過來感覺也時間不太對,畢竟有些已經真的是當時候的某個感覺,連回憶都談不上了

2003年2月26日 星期三

音樂會的種種回憶

  第一次去聽音樂會,好像是在國中的時候吧!當時有個很好很好的朋友,他蠻喜歡聽古典音樂的,我自己雖然也還算是喜歡聽,但是從來沒有去聽過音樂會,只有在家裡放放錄音帶聽而已,對於音樂也還不是那麼瞭解,後來,他就常常帶著我,跟著一個他的同班同學去聽音樂會。


  小學的時候看著國家音樂廳和戲劇院從無到有,也常常在玻璃窗外望著裡面漂亮的水晶燈,從來也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進去,總覺得在紅地毯上走路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,現在想起來,當時的自己實在有點純(蠢),而且印象中,我朋友教了我一件事情,就是去聽音樂會前「一定要先去上廁所」,當時覺得真是超不浪漫的,但是後來發現他所言不假,因為如果之前不去,等到中場休息的時候,排隊會排到你昏倒,中間的時間你也不可能開門出去,一方面是怕打擾別人,另外也會錯失很多精彩的段落。


  其實已經想不太起來當時是哪一個樂團或樂手在台上表演了,因為年代也已有些久遠,但是當時那種複雜的心情還依稀記得,有點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,想要東看西看,但是卻又像小媳婦一樣害羞,怕別人覺得自己沒見過世面,不好意思,也記得第一次聽到現場演出,那種喜悅的心情,音樂會結束的氣氛熱烈,不斷響起的安可聲,更是讓我難忘。從此以後,我就很喜歡去聽音樂會,也許,就是比在家裡聽音樂,多了那種現場的感動,而且可以感覺自己參與其中。


  所以在國、高中時,我很常跑國家音樂廳、戲劇院。以前念高中時,音樂課被要求一定要去聽音樂會,而且一定要買介紹,還要書寫心得附票根交作業,剛開始的時候,班上也有些人不是很高興,因為覺得很無聊,但是去過之後,大部分的人也愛上了去聽音樂會,而且三五好友一起買票,之後還可以討論,更覺得有趣,(雖然還是覺得寫心得是很累的一件事:P)。但是可惜的是,到了大學的時候,因為少了可以討論的伴,從此也比較少去聽了。


  研一升研二的那年暑假,我到雪梨找國中同學玩,之前我就特別跟他提到,我很想進去雪梨歌劇院聽音樂會,只在外頭像個普通觀光客拍拍照,實在沒有辦法滿足我,因此,在去之前,我們就在網路上先找那時有什麼音樂會,直接就在網路上訂票(雪梨歌劇院:http://www.soh.nsw.gov.au),非常方便,而且也有虛擬實境的介紹(在網頁中選 discover tourism裡面,有一個 virtual tour,點選就可以看到了),在網路上你就可以看到歌劇院的景點,而且是 360° 的,很有趣喔!在雪梨歌劇院看音樂會其實並不便宜,還好當時我還是學生身份,可以憑國際學生證買學生的票價,(現在工作了,就好懷念學生時代有好多的“特權”喔!)而且更幸運的是,原本我們買的是學生票的最低價,因為想想自己還沒賺錢,還是省一點好了,但是那個劃位的人居然劃給我們 A reserve 的位子(有分 ABC三種價位),我同學也很高興,因為他上次去是坐在合唱團席的後面,最便宜的位子,只能看到指揮在表演,而我們這次用最便宜的價格坐到不錯的位子,感覺真好,可惜裡面不能拍照片,不然裡面的管風琴,上面為消除雜音用的 "cloud"(像是圓形玻璃管),都很漂亮喔!我們聽的是- Papables, lullabies and secrets - Gondwana Voices(當時是 2001年 7 月),這是澳洲的國家管弦樂團和一個兒童合唱團的表演,上半場是一些傳統弦樂的曲子,下半場的節目就蠻有趣的,但是可能有些人就不太能接受,因為是屬於比較新的創作,而且很有趣的是,他利用了許多音控的技巧,控制音響,而做出許多不同的特殊效果,非常的吸引我。


  我以前都會覺得,去到外國聽音樂會一定會很嚴肅,大家的水準也一定很高,不過去了才發現,在聽音樂會之前,很多人都在歌劇院裡面附設的小酒吧,小酌一杯耶!(我一直以為這種地方是不能吃東西的,所以還可以喝酒真是嚇了我一跳),而後面有一個地方,還有專人先解說今天的曲目,氣氛很輕鬆愉快。音樂會進行中,大概因為那裡是冬天,很多人感冒,所以咳嗽聲其實也不比國家音樂廳少,也會有人在曲目未結束前放砲先拍了手,聽到這些「免不了」的聲音,覺得有點好笑,因為我一直會覺得這是有點「沒水準」的事情,現在回想起來,也許這也是一種「現場」的感覺吧!It's nature! 而且一邊在欣賞音樂,我也一邊回想起以往聽音樂會的點點滴滴,覺得很高興自己能夠來這裡重溫舊夢,雖然當時自己是在國外,卻不斷想起在台灣的回憶,我想,這也許也是音樂的魔力吧!

-----------

本文寫於2003年,曾刊載於信望愛資訊「音樂漫談」專欄

每天我的心裡唱出一首歌

 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習慣,走在路上不自覺的就會哼起歌來,以前還是學生時,有時考試考到一半,突然心裡一直猛唱一首歌,結果一定非得要在心裡偷偷的把那首歌唱完,不然腦中就會一直盤旋著那首歌的旋律,很難專心的寫考卷……


  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,我被選進了合唱團,其實也不是因為我的聲音特別好聽,當時選的方法是,會彈琴的人通通出來,唱的大聲的就進合唱團,唱的小聲的就是器樂隊,結果我就糊里糊塗的進入合唱團,每天早自習就是拿來練唱,還要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,我記得我五年級的時候,我們學校還拿過分區的第三名呢!那段時間,唱了很多很好聽的歌,而且有些歌我還可以唱好幾部呢!而我五六年級的時候,也正是小虎隊開始流行的時候,班上的同學天天都在唱紅蜻蜓,不過很奇怪的,我一直對於偶像沒有太多興趣,只喜歡自顧自的唱自己喜歡的歌曲。


  以前總是會有些疑惑的是,不論是國中還是高中,班上的同學上音樂課唱歌總是痛苦的很,不過卻好喜歡去 KTV 高歌一曲,(我自己反而是到了唸研究所才跟同學去 KTV 唱歌抒解壓力)其實我想大家都是很喜歡唱歌的吧!只是因為以前上音樂課的時候,有時候有些歌很古老了,有些歌的音太高,對於一些音域較低的人真的是很辛苦,他們唱一些低音域的歌就會很好聽,但是在音樂課考唱歌的時候,就會因為高音唱不上去而破音拿到低分,真的是很可惜,如果音樂課可以像 KTV 一樣選 Key,不知道會不會好一點呢!^0^


  有人說,基督教是一個喜歡唱歌的宗教,從小生長在教會的我,覺得很幸福。剛學鋼琴時家裡沒有琴可以練,每天下課就到教會去練琴,到了國中也漸漸的學習在教會的聚會中彈琴,其實有的時候彈久了會有一點哀怨,因為自己喜歡唱歌,但是卻被分配去彈琴,就不能獻詩了,後來我自己不死心,在家裡苦練,慢慢的把一些歌練熟,就可以一邊彈一邊唱,滿足了我心裡小小的願望。


  這些從小到大唱的詩歌,也成為我生活中很大的幫助,記得以前國中高中,尤其是準備聯考的那一段日子,我自己讀書讀煩了,就會跑到教室的走廊或遠一點的地方,對著操場或很遠的地方唱歌(雖然也曾經被同學覺得怪怪的啦!),尤其唱的最多的就是詩歌了,考試的時候最喜歡唱天韻的一首歌「我的心哪!你為何憂悶,為何在我裡面煩躁,我的心哪!當仰望神,祂用笑臉幫助我們」。每一次唱到「祂用笑臉幫助我們的時候」,我彷彿可以感覺到上帝正在天空對我微笑,我就覺得好高興,就很快樂的回去唸書。


  高中回家的路上,總是要走過央圖,再走過中正紀念堂才有公車可搭,這一段長長的路,沒有什麼人,我總是喜歡一路上大聲唱著歌,一邊看著天上的雲,每一天每一天都不一樣,後來參加社團,會比較晚回家,就拼命找著台北市光害下仍然可以看到的星星,只要找到一顆就覺得好寶貝,好像自己得到了一顆寶石一樣,雖然一整天的課或是社團讓人很疲累,但是可以這樣一路唱歌回家總是可以讓我精神一振。覺得心中缺乏的時候,就唱野地的花,「野地的花穿著美麗的衣裳,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為生活忙,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,祂更愛世上人,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……」,覺得在絕望的時候,就唱「……不要灰心失望,希望就在前方,靠著主的力量,就能度過……」,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時就唱「不要為明天憂慮,明天自有明天的難處」(註)。


  每一天的哼哼唱唱,成為我生活中的力量,也陪我度過許多難處,我自己也常常發現很奇妙的一件事,就是在我遇到不同困境的時候,總會有一首詩歌在我的心中響起,或是提醒或是責備,或是安慰或是鼓勵,總是來的那麼恰到好處,也許只有短短的一句,其他的我也記不得了,但是總是那麼深得我心,好像我的心裡有一個超級大 DJ,隨時為我點播合適的曲子一樣。


 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喜歡唱歌呢?希望你也可以找個時間,唱一唱喜歡的歌,會非常的快樂唷!

-----------

本文寫於2003年,曾刊載於信望愛資訊「音樂漫談」專欄
現在看以前自己寫的文章,覺得毛病還真多。:P

2000年12月31日 星期日

大學就是不一Young--經濟系

「...經濟學是一門迷人的學問,而最令人著迷的是,
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簡單,只要一張紙就可以寫完,
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,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又何其稀少。」
── Milton Friedman


  我很喜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Milton Friedman 的這一句話,因此拿來做這篇文章的開頭,也可以引出我要介紹的科系 ── 經濟系。


  事實上,經濟學倒不一定要在經濟系裡面才修的到,只要是跟商管有關的科系,大一的必修裡一定有這一科,可見它的重要性。但是經濟系卻通常不被歸在商學院,通常是被歸類在法學院或是社會管理科學院之類的,這也是它有趣的地方。而也可以看出,經濟系所學的東西,比較不屬於「應用」的部份,而是比較偏重「理論」,簡而言之,經濟學是一門「選擇」的科學,他並不是我們一般所想的圍繞在金錢上打轉,而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,只要是跟「做決定」有關,都在它的範圍之內。


  所以在這四年內,我覺得我學到的是一種看事情的角度,一套分析事情的方法。


  簡單來看所必須學習的課程,大一必修最重要的是經濟學原理,會計學,微積分,很多人考完聯考想說上了大學就沒事可以整天玩,但是,至少我跟想念經濟的人說,大一的基本科目其實是很重要的,因為你四年所學的所有,都建構在他們之上,我有很多同學,大一被當的亂七八糟,他們之後再去念延伸的東西就非常的辛苦,所以要特別的注意。


  大二之後就開始有一些選修的科目可以選讀,我之前說過,經濟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,所以你會發現,有許多蠻有趣的科目可以選,如:都市經濟學、醫療經濟學、資源經濟學、金融問題、期貨選擇....每個學校開的課不盡相同,你可以多去比較,但是要注意的是,也正因為經濟的領域非常的廣,所以,你可以先看一看四年總共可以修習的課程,選擇一二個比較清楚的方向,比如說國際經濟、資源等議題去加強選課,這樣可以幫助你不會只是讀了一堆東西而沒有專精。


  大二的必修,個體經濟學、總體經濟學、統計學,也是非常重要的,個經總經是大一經原的延伸,統計學則是一個重要使用的工具,尤其是以後想考研究所的人,一定要搞懂,另外,大二通常會有一門選修叫做「經濟數學」,雖然念起來是有點煩,不過我很推薦學弟妹去念它,因為這門課會把經濟學常使用的數學工具做一個詳盡的介紹,可以幫助你在其他課程上的學習,不會因為對數學卻步而減低了學習的效果。


  另外,我覺得要加強英文跟數學的能力,因為最新的東西往往都是英文寫成的,而大部份的老師也都會使用原文書,所以英文的程度會很大影響你的學習成果,雖然經濟學在台灣已經有不少很好的參考書,都是台灣許多有名的教授寫的,但是因為每個教授上課的重點不同,講解的方式也不一樣,如果你只看中文書而不看教授指定的課本,在理解老師上課的內容和重要的考試上,會很吃虧,而且,一本書是作者用他的思考編排而成,最好能夠完整的看一本書,再以其他的書為輔,對於瞭解整個思想的體系,會有比較大的幫助。


  而數學這個工具,近年來越來越多被使用在經濟學裡,因為數學是很嚴謹的語言,可以很精確的解釋,懂數學不見得懂經濟學,但是數學好絕對會在研讀經濟學上有很大的助益,尤其是一些比較新的理論,其實大學部中會用到的部份不難,但是怕的是有些人只要一聽到「數學」兩字就卻步了,放棄數學的結果通常都是蠻慘的,因為多多少少都會使用,(所以我之前就強調微積分跟統計學要搞懂),可是不用擔心,因為並不高深,但是如果有意繼續念研究所的人可就沒有那麼簡單了,數學可能是你做論文很重要的工具,不熟的話會很辛苦,有一門課「計量經濟學」就是要念研究所的人最好要去修的科目。


  在大學四年中,也可以去多涉獵有關的科系,像是法律(有財經法)、企管、會計等系,通常有的系上會開選修,或者可以直接修外系的課或修輔系,可以相輔相成。另外要多注意時事的問題,因為經濟問題是每一天在你身邊都可能發生的,多看新聞,然後再去思考,藉以培養自己的經濟直覺,也會對課程的理解有幫助,因為原文書上所舉的例子以外國為多,畢竟沒有那樣切身的感覺,而且我覺得,人文關懷是很重要的,念社會科學的學生,應該要對於社會問題有思考及反省的能力。


  我覺得,之前對於經濟一點概念都沒有的人,剛開始念會蠻辛苦的,我就是其中之一,大一的時候只覺得教我們經原的教授很有氣質,但是他一開口講話,台下的同學就睡的唏哩嘩啦的,大二的時候我更因為抓不到個體經濟學老師所講的重點,就....被當了。但是也因為有這樣的契機,在我大三重修的過程中,有機會把唸過的東西重新複習,結果我就突然讀通了,而且越唸越有興趣,所以我想要鼓勵「準」經濟人,如果剛開始唸不懂,不要輕易的放棄,多跟同學和老師討論,等你讀通後,會發現經濟的世界非常的有趣喔!
===========
本文於2000年刊登於信望愛WWW

1999年11月28日 星期日

從領會角度審視形式化問題

敬拜  敬拜讚美會逐漸形式化,是一種必然的結果,不過,這不一定完全是不好的。


  其實很多宗派,他們的禮拜程序,也是經過了很多年的考驗,累積經驗後,慢慢發現,這樣子做是一個不錯的方法。


  按理來說,敬拜讚美不能算是一種「形式」的名稱,因為敬拜讚美應該是一種生活。不過,若不用這樣的名稱,實在很難討論下去,所以我姑且把以下的「敬拜讚美」,定義為:「現在目前在台灣推行的模式」,而不是真正敬拜讚美的定義。


  在這種定義下的「敬拜讚美」,過去開始時,是慢慢從一個個嘗試錯誤的階段,(犯的錯誤諸譬如:剛開始推行的人,因為沒有音樂的基本訓練,常常會歌接的亂七八糟以至於讓人被打擾,或是不懂得怎麼在敬拜過程中穿插信息以至於好像都是唱詩,讓人覺得「沒有深度」)逐漸找出一個好的方法,可以幫助人容易進入敬拜,不容易去排斥。(甚至我聽過像 Integrity 所出的一系列 CD,都是敬拜讚美的特會,但是給非基督徒聽,他們也覺得很棒,可以接受。)


  而我自己在服事的經驗中,也是不停的從錯誤中學習。我跟配搭的領會常常嘗試不同的方法,不論是在音樂上、程序上、信息上,為的要讓人可以同享敬拜讚美,可以更認識神、親近神。

讓自己單單定睛於神

為何有的人只有在聚會的當中可以敬拜神,在生活的當中,卻沒有辦法敬拜神?關鍵是在面對敬拜的心態。


◤讓自己單單定睛於神◢

敬拜  在敬拜的當中,若是我們分心,老是去注意到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,那麼我們的眼目就會沒有那麼專注在神的身上,很可能就會錯失掉許多神給我們的話語提醒,到最後,變成一種習慣,甚至會沒有辦法好好的敬拜神,因為你老是會被一些小事情跟小聲音所打擾,到最後,你可能不是在敬拜讚美,你不過是在「唱詩歌」「鼓掌」。


  而在敬拜結束後,我們是不是能讓自己的心「多停留一下」,而不是敬拜的時候很榮耀上帝、全人全心的讚美、與神的同在,結束後,立刻依然故我,馬上就聊天打屁?


  我覺得很可惜的是,很多人不懂聚會之後,繼續讓上帝在自己身上工作。其實,在聚會中的感動,要留住的一個好方法,就是,你要安靜、要默想、要感謝,不要一下子在聚會結束就把它中斷了,繼續的讓神在你身上做工。


  到底要「熱鬧」的敬拜或是「安靜」的敬拜?我不想討論「應該怎麼樣才是對的,是好的」,我想問的,是在敬拜神的時候,你是選擇「你喜歡如何敬拜神」?還是「神要我們如何敬拜祂」?敬拜既是神設立的,既然神要我們來敬拜祂,為什麼我們老是在想,怎麼樣讓自己覺得舒服可以接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