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9年11月28日 星期日

從領會角度審視形式化問題

敬拜  敬拜讚美會逐漸形式化,是一種必然的結果,不過,這不一定完全是不好的。


  其實很多宗派,他們的禮拜程序,也是經過了很多年的考驗,累積經驗後,慢慢發現,這樣子做是一個不錯的方法。


  按理來說,敬拜讚美不能算是一種「形式」的名稱,因為敬拜讚美應該是一種生活。不過,若不用這樣的名稱,實在很難討論下去,所以我姑且把以下的「敬拜讚美」,定義為:「現在目前在台灣推行的模式」,而不是真正敬拜讚美的定義。


  在這種定義下的「敬拜讚美」,過去開始時,是慢慢從一個個嘗試錯誤的階段,(犯的錯誤諸譬如:剛開始推行的人,因為沒有音樂的基本訓練,常常會歌接的亂七八糟以至於讓人被打擾,或是不懂得怎麼在敬拜過程中穿插信息以至於好像都是唱詩,讓人覺得「沒有深度」)逐漸找出一個好的方法,可以幫助人容易進入敬拜,不容易去排斥。(甚至我聽過像 Integrity 所出的一系列 CD,都是敬拜讚美的特會,但是給非基督徒聽,他們也覺得很棒,可以接受。)


  而我自己在服事的經驗中,也是不停的從錯誤中學習。我跟配搭的領會常常嘗試不同的方法,不論是在音樂上、程序上、信息上,為的要讓人可以同享敬拜讚美,可以更認識神、親近神。


  其實按理來說,就算是不作任何改變,一直沿用同樣的敬拜讚美模式,也不應當發生形式化失去精神的問題。神在其中做的工作,應當是每一次都不同的。我當然有我自己喜歡並且常用的模式,但是,就算我唱的是同樣的歌、一樣的接法,每一次的敬拜仍舊都不一樣,因為,神的工作真的是很奇妙,不是我們可以完全理解的。而且,敬拜不是只有台上主領的人在敬拜,台上台下的人,我們都是「一起」來到神的面前,「一起」敬拜神,所以就算是台上的人沿用一模一樣的方式,台下的會眾不同,也不會完全一樣的!


  不過,就實質而言,人真的很軟弱。依我自己的經驗,如果常常用「同樣的模式」來帶領聚會,現實上還真的是很容易出現形式化、不能保有敬拜讚美精神的問題,這絕不是說神的工就無法運行了,而是人本身會有軟弱,會喜新厭舊,會麻木!同一首歌,老是用他來「破冰」,最後要不就是破不了冰反而「結了冰」;要不就是變成「制約反應」,一聽到「一切歌頌讚美」,就自然會去跳舞,但是,卻不是真正的讚美。身為一個敬拜讚美的帶領者,我想,這不是我們樂見的吧!因此領會應當要讓自己盡量學習嘗試不同的模式。


  嘗試學習、摸索出各種不錯的敬拜讚美領會方式,自然就會讓敬拜讚美不形式化的失去敬拜讚美的內涵了。這種學習嘗試,是可以做到的。領會方式終究是一種「工具」,同樣的工具,不同的木匠,就會做出不同的椅子,同樣是快歌接到慢歌,我自己就可以嘗試出一大堆不同的方法,何況是不同的人呢?


  因此,形式化不是敬拜讚美最嚴重的問題。


  敬拜讚美最讓我憂慮擔心的,還是「表面功夫」。台灣不管是教會界、或是政府機關,最大問題都是只會去學習表面。政府有很多的制度,都不過是學外國的表面,有一些教會也是,他們是看了新加坡的細胞小組教會有很多人,所以才要學習細胞小組的「方法」,但是卻沒有學習到其精神與本質,也沒有看見神更新跟建造之前,先得面對多大的拆毀!


  敬拜讚美更容易如此。有一些教會把「敬拜讚美」加入禮拜的程序中,是因為「敬拜讚美」歌好聽、氣氛輕鬆,可以吸引人,所以去學習新歌、成立樂團、買投影機、學習音樂技巧、學如何領會。但是,敬拜讚美是要讓人回轉歸向神,音樂、領會的技巧固然重要,但是都不是本質,不過是工具罷了。


  「工具」越來越「精良」,是可喜的,但是,只是擁有「工具」,卻沒有掌握內在精神正確的使用,就太可悲了。

================
本文於1999/11/28發表於信望愛WWW,由陳韻琳編輯「敬拜讚美系列討論八之八  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