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古道後,我們停留在憨丙厝地旁的木涼亭吃自備的午餐,這裡已經改建為打石場解說站,多了木造的屋頂,並有解說牌講解打石場的歷史。(但是弄得太整齊了,沒有古蹟的味道了......我本來以為只是模仿的石牆罷了)
憨丙厝地直接位於路邊,跟其他的厝地不同,在當時可能是行旅至此的休息處,也可能是從不同方向登山而來的兩方互相交換商品的地方。在此小憩一會兒,再繼續接下來的行程。
經過早上走過許多需要穿過芒草、蕨類,看來「不是路」的經驗,也不難預期下午繼續會遇到這種小徑,其實走久了之後漸漸會懂,伍元老師所說,仔細看就可以看出路在哪裡的感覺,不過還是緊跟著前面的人比較安全,也建議如果不是有把握知道路徑,或是能判斷方位的人,不要自己隨便亂試小路,以免找不回原本的道路。在穿過一大片茂密的栗蕨,我們又看到了一道很長的石牆。
這是當時德記公司所留下的遺址,石牆的狀態保存的很好,繞過石牆後,可以看到一個「德記礦界」的小石碑,可能是當時的地界,旁邊另有一條路,在當時可以直接走到大油坑,伍元老師也曾走過,但現在也已經長滿了各種植物。
離開德記界碑,下一站是許顏橋,許顏橋橫跨在上磺溪上,是一座拱型的橋,據說是因為當時金山石門一帶的茶商在運茶經過上磺溪時,常因為溪水漲高或是不慎滑倒,造成茶葉的損害,因此有一位金山的茶商許清顏先生出資在這裡蓋了橋,但當時的許顏橋早已毀損,現在的橋則是仿照當年的模樣重新建造。拱型的橋面要往下走才能拍到,也許下次再來找好一點的角度吧!
另外有一個岔路是通往打石場的遺址,此處設置了一些展示用的解說排和器材,讓遊客能瞭解過去打石場的歷史。
沿著日人路往回走,最後我們來到山豬豐厝地,此處也曾經整修過,希望能夠展示出當年住民的生活,因此也重新做了屋頂,之前曾看過其他網站中有當時剛整修完的照片,但是之後缺乏妥善的維護,現在屋頂也開始損毀了。我覺得工程除了建造以外,還需要維護,但目前台灣多半只有建設的思維,大家都會一直想要有很多新的建設,但是卻忽略了維護的工作,導致很多時候都要重新再來,其實也是資源和時間上的浪費阿!
下午的氣候跟早上的陽光普照截然不同,雲霧快速的升起,芒草原忽隱忽現,展現了另外一種迷人的風貌,為了在天氣還沒整個轉壞前離開,我們也加緊腳步往上走。
這趟金包里大道的戶外課程,讓我學習到許多,以往我對於古道的看法就只是道路,或是爬山可以選擇的路徑而已,但沒想到其實會被稱為古道,就是因為保留了許多當時的人文歷史紀錄,從古道的寬度、路線的選擇、房屋建設的地點選擇,窗戶大門的方向等,其實都其背後的含意,這些是一到野外就會被小花小草迷惑的我所較少關注的地方。我想當我以後再有機會走其他古道的時候,也該更用心的去思考背後的人文和歷史才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