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因為手邊的案子跟觀光局有關,所以也開始去瞭解一些觀光政策的資訊。其中讓我最驚訝的部分在於,在2002和2003年,台灣的交通部觀光局的觀光政策是,建設建設台灣為永續的「綠色矽島」,發展本土、生態、文化多元化的觀光,減少旅遊對於環境的衝擊等等,這些都是朝向永續經營,友善環境的觀點。但是從2004年開始,不知道為何施政的政策就簡化為「達成『觀光客倍增計畫』來台旅客年度目標」,當然,施政的重點年年不同,每年都有他們完成的重點工作,但政策是一個單位的規劃工作的基本準則,當基本準則只是簡化的倍增遊客時,其實就很容易就會失去許多重要的核心價值,像是可能會為了倍增遊客,不惜破壞山林興建大型旅館和停車場,闢建道路破壞水土等。單單的只以數字和成長,來斷定這個單位的業績如何,也會看不出這背後需要面對的種種問題。政府的單位跟一般的公司行號不同,若小公司的公司政策制訂錯誤,最慘就是公司倒閉,但政府的政策方向走偏,換的是整個國家規劃的失敗,而後果則是要全民來承擔。
就像是許多教會在推行所謂的小組倍增,教會倍增,基督徒倍增一樣,我一直覺得台灣人常常活在所謂「倍增」的迷思之中,我們喜歡看到顯著的增加,我們喜歡看到量的提升,而不是無法計算的質的提升,因為數字「清楚好計算」嘛!但我一直覺得,「倍增是一個結果,而不該是目標」,倍增是因為「具備了該有的要件之後,持續發展後所產生的結果之一」,我們可以在計畫的目標中,將成長的比例變成目標之一,但若是將成長的比例變成「唯一的目標」,容易讓人只執著於數字的高低起伏,而忽略掉許多基礎的工作,而長期忽略基本功的結果,終究是會功虧一簣。
看到最近新聞中,大家彷彿覺得陸客觀光會是台灣觀光的唯一解藥,又想想台灣教會也常一窩峰追逐所謂的「成功教會經驗」,只想拷貝別人的模式,卻沒有學習到內在的精神,有時候真想大聲吶喊,台灣人阿台灣人,你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教訓呢!
--------
註:以上文章牢騷成分很多,所以如果不滿意我寫的內容,請也不要太認真。沒事也不要轉錄這邊文章因為不夠具有參考價值。:P